日前,教育部印发《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》(以下简称《十条措施》)。该文件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阶段性特点和突出问题,提出了十条措施,旨在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心理素质,促进身心健康成长。
教育的终极意义,不仅是传授知识、培养技能,更是塑造健全的人格、培育积极的心态。一个孩子即便成绩优异,若没有健康的体魄、阳光的心态,也无法应对生活、工作的挑战,更无法满足国家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和期待。
《十条措施》直面当前教育领域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突出问题,推出的举措针对性强、可操作,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深切关怀与高度重视。这是对“健康第一”理念的贯彻落实,也是对育人本质的回归。教育不能只盯着“分数”,必须重新聚焦“人”的全面发展。
当前,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高发,与学业考试焦虑、运动不够、睡眠不足、网络沉迷等因素密切相关。其中学业压力和升学焦虑是主要挑战,也是挤占运动、睡眠时间的主要原因。
正因如此,《十条措施》将缓解学业考试焦虑放在首位,既强调“短期减压”,也着眼“长期治本”。一方面,通过设立“无作业日”、严控考试频次和难度、禁止成绩排名等具体举措,减轻学业压力负担;另一方面,提出“推进中考改革”“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”“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”,化解群体性焦虑。它不仅仅是减少作业、考试压力,更强调通过升学考试制度改革营造更宽松的成长环境,避免了“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”。这既是落实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,也体现了直面深层次问题,通过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问题的思路。
以“小切口”实现大突破,是《十条措施》的亮点。“普遍开展‘班级赛’‘年级赛’等全员性体育比赛活动,打造‘能出汗’的体育课”“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,提升学生适应环境、调适情绪、应对压力等方面能力”……这些举措具体实在,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,将宏大的心理健康目标转化为具体、可操作的行动,让各项措施真正落地。
同时,这些举措也遵循了心理健康规律。心理健康工作不能单纯依靠外部减压,更要在增强学生内在韧性上发力。外部的挑战压力,任何时候都会存在,即便当下的学业压力减轻,未来遇到其他困难时,孩子仍可能陷入困境。因此,增强青少年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免疫力,让其内心强大起来、人格健全起来,才能应对漫漫人生的波折。
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道必答题,也是一个系统性的难题。《十条措施》为学校、家庭、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明确了方向,提供了具体的指引。接下来,关键在于将这些措施真正落到实处,做到认识到位和执行有力。
全社会都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的极端重要性。学校和家庭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、教育观,不能只看重成绩;地方政府、教育行政部门要扭转功利化、短视化的政绩观。要通过教育生态的持续改善,把青少年从过重的学业负担、升学焦虑中解放出来,让他们有充足的睡眠、运动时间,以更积极、阳光的心态,去迎接生活的挑战,拥抱美好的未来。
责编:刘丹 编辑:梁芷璇
来源:人民网